张根生光辉战斗的一生(张佳 何云兰)
张根生光辉战斗的一生(张佳 何云兰)
张根生1923年5月2日出生于河北安平,1938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文化。抗日战争中,张根生1938年为冀中军政干部学校学员,后历任冀中独立2支队指导员,冀中安平县青救会主任、县大队政委兼县委军事部部长,安平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兼县参议会议长。解放战争中,历任安平县、永清县委书记,冀中十分区支前司令部副政委等。1949年任中共中央中财局土改委员会调研处处长。
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火烧到了张根生的故乡——安平县滹沱河边的一个小村子里。只读了一年初中的张根生从此无书可读,只好回家种地。不久,他被村公所派去参加15天的自卫队训练,准备组织民间武装和日军打仗。但是还没有看到日军的影子,当地的县长、区长携款南逃了。1938年1月,15岁的张根生参加八路军,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五一”反扫荡以后,日寇碉堡林立,沟路如网,斗争环境极端残酷。张根生始终坚持在冀中平原参加游击战。张根生回忆道:我们这支二三百人的队伍参加战斗100多次,消灭敌伪军四百多人,缴获枪支400余条。在花甲之年,张根生还以抗战期间写下的300多篇日记为基础,写下了《滹沱河风云》回忆录。
解放战争期间,张根生先后任河北省安平县、永清县委书记,他积极组织领导两县土地改革,全面没收地主和富农的土地,及时分给无地、少地的贫下中农,动员大批翻身农民参加解放军。平津战役时,他担任冀中十分区支前司令部副政委,带领大批民兵、民工运送粮草,组织担架队,支援人民解放军作战。
在南粤工作时期,他领导土地改革,建立基层政权和党组织,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稳步开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兴修水利,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实现了全省粮食自给。
1949年到1955年张根生任广东省韶关地委、粤北区党委副书记、书记和行署主任。这一时期他发动群众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田,建立基层政权和党的组织,实现了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1953年重点转向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稳步开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兴修水利,推广新的耕作技术。1956年以后张根生任广东省委秘书长、省委常委、候补书记,协助省委抓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创造了广东粮食的历史最高产量,实现了全省粮食自给。
1970年8月,张根生任广州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常委、副书记。1972年,任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书记、省委经济工作小组主持人,分管农村、财贸和省革委会日常工作。主要抓落实政策,恢复正常机构和工作制度,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外贸出口,发展农业和工业生产。1977年9月,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农林部常务副部长。
主政吉林时期,他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推行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推广新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发展。
1979年9月至1985年5月张根生担任吉林省委书记、常务书记、省长。他刚到吉林任职时,当时吉林省作为全国的产粮大省,基本上调不出粮食了,一些“三靠队”开始吃种子粮,困难地区的农民连点灯的油也买不起。为此,他致力推行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制,三年后吉林农业大丰收,可调出100亿斤以上商品粮,第四年建立了吉林中部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82亿斤增长到1984年的326亿斤,成为全国调出商品粮最多的省份。
张根生在大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他还严格执行中央的有关规定,没有走后门为子女安排工作,也没有开后门为亲友的子女安排、介绍工作。他原来在北京住的房子较好,是个小四合院,他到吉林工作以后就动员家里人搬出来。在吉林住房的实际使用面积开始只有55平方米。
老人一生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农村,晚年他在广州自家小院里也开垦了三分农田,种上玉米、水稻、果树。每当与孙辈们一起浇水、施肥,忙得不亦乐乎时,他总笑着说:“我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