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生活

​燃放了1000年的蒲城烟花,冷了!

点击: 来源:快乐生活
摘要:燃放了1000年的蒲城烟花,冷了! 烟花爆竹成了今年的热点。 疫情三年终于放开,加上春节将至,人们急需“放烟花爆竹”这种历史悠久、喜庆至极的方式去除霉运、迎接美好。 走进烟

燃放了1000年的蒲城烟花,冷了!

烟花爆竹成了今年的热点。

疫情三年终于放开,加上春节将至,人们急需“放烟花爆竹”这种历史悠久、喜庆至极的方式去除霉运、迎接美好。

走进烟花销售摊,可以发现浏阳、河南等地的烟花遍布,唯独不见陕西人曾经熟知的蒲城烟花。

要知道,蒲城烟花发展到巅峰时,“南浏阳、北蒲城”的名头响当当。现在,堪称陕西一块金字招牌的蒲城烟花,为何“销声匿迹”了?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人春节固定的习俗。但以前交通、物流没现在这么发达,加之烟花爆竹易燃易爆的不安全性,运输相当困难,这就导致了每个地方都有一些生产烟花生产基地。比如,陕西的蒲城。

“走,去蒲城买烟花”,成为陕西乡党过年独属的仪式感。

为什么都去蒲城买烟花?因为,蒲城烟花是一绝——它是西北五省最大的花炮产销基地,也有“焰火之乡”的美称。

蒲城烟花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传药王孙思邈曾在蒲城利用硫磺、硝石炼丹。他著作的《孙真人丹经》中,最早记录了火药的配方。

史料记载,唐都城长安每逢各种庆典及上元节,必展花灯和燃放蒲城焰火供皇宫享用。唐代开元时期,为祭祀桥陵而设置的花炮作坊就在蒲城兴镇

中国烟花爆竹“始于唐,兴于宋”,而蒲城称得上中国烟花始源地之一。造炮的手艺传承下来,到明末清初,蒲城烟花已经成为“中华一绝”。

清道光年间,蒲城花炮生产进入鼎盛时期。清朝诗人张崇健观看蒲城宫廷焰火的壮美景观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火树银花幻是真,元宵月朗艳阳辰;飞红无限休和象,散作人间满地春。”

建国之后,蒲城烟花更是进入高光时期。

1957年到1960年,蒲城先后4次进京表演,参与建国十周年大庆等活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看了,都盛赞不已。

随后,蒲城烟花先后被邀请赴法国表演,参与了“中日友好十周年纪念”庆祝活动、东亚运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第三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诸多国家级重大活动。法国总统密特朗观看后,称赞“焰火放异彩,海外灿光华”。

誉满中外的蒲城烟花,算得上陕西,乃至整个中国的一块金字招牌。

各种荣誉的背后,是蒲城人千百年来对烟花产业的传承与坚持。

早期,蒲城的烟花生产以兴镇街道和周边几个村子为核心——毕竟,造炮多少也是一个技术活,兴镇人的造炮手艺从唐代花炮作坊流传而来,碾药、拌药等关键造花炮技术也牢牢把在兴镇人手中。

但造炮工艺繁琐,工序众多,兴镇人难以兼顾,搓炮筒、穿引线、编炮这些简单的工序只能找附近的人做小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量大、门槛低、工资低。

兴镇人凭借花炮挣得盆满钵满,盖新房、娶媳妇、供娃念书……普通小工搓一万个炮筒才能挣两三块钱。所以慢慢的,一些村里胆大的人就开始自己造花炮。

此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搞活经济的政策火热朝天,花炮生产个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造花炮的、给炮坊打工的……别说年轻人,上到八十多岁的老人,小到七八岁的娃娃,都围绕花炮打转转。

至此,兴镇人垄断造炮的日子结束,蒲城进入全民造炮的时代。但小家庭式的手工作坊在任何产业都只能温饱,不能做大做强。

所以,政府出手了。

2001年,花炮产业成为蒲城县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到2008年,蒲城花炮产业进入发展顶峰——烟花爆竹生产已延伸至11个乡镇,累计引进资金8000万元,年产值达4亿元。

复盘蒲城县发展烟花产业的战略路径,清晰且合理——先强自身,再请外援。

蒲城先为花炮产业规划了一条“从家庭作坊到工区再到公司化”的转型升级路径:

划定产业发展格局——产业中心、鞭炮生产区,以及中部原辅材料和小烟花生产区,定位清晰。

同时,培训人才,颁发资格证书;创新管理体制,建设花炮工业集中区管理办公室,实现集中、高效的管理……此外,拆除清退非法生产工区、改造落后企业。

简单说就是:合理规划,让好的更好,淘汰不行的。

然后对接外部(尤其是浏阳),吸纳更多、更优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产业化要素。

2008年,蒲城颁布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带来实打实的利好——上半年成功引资1500万、引入人才120余人、花炮新品种15个,机械设备180台,还有省213研究所所长、火工专家等做高级顾问。

这些条件放到现在,对任何一个产业发展都是王炸。

形势一片大好,从蒲城到渭南,烟花产业都是备受关注的宠儿。

2009年,渭南承办“2009中国西部烟花爆竹产业展示会”,来自全国的600多名客商达成了4.34亿交易额。会上,渭南提出要打造“西部花炮之都”

蒲城时任县长也高立Flag——到2012年,花炮生产区乡镇发展到13个,从业人员10万人;发展标准化花炮企业100家,全面实现工厂化标准生产,企业化规范经营,机械化集约发展;创新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100个;全县花炮年产值达到10亿元,财税收入1亿元。

从2008年的产值4亿,到2012年规划的10亿,敢谋划四年涨幅1500%,说明了蒲城发展烟花的底气和信心。

2010年时,全县有137家烟花生产企业,产值超过8亿元,近10万人在吃“花炮饭”。眼看着,蒲城就要顶起中国烟花的半边天。

但谁知,这边即将实现2012年的10亿产值,那边在环保和安全问题下,蒲城烟花就开始走下坡路,打造了一个“巅峰就陨落”的剧本?

众所周知,安全和环保是悬在烟花产业头上的两把利剑。

烟花爆竹本质上是火药,容易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因此,早在1988年,第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就提出加强烟花爆竹的生产和燃放安全,北京率先在1993年正式通过《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直到2011年12月,陕西颁布《陕西省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规定》——禁燃令下,不让放烟花了,整个烟花行业自然偃旗息鼓了。

2013年秋冬以来,各地持续不断的严重雾霾天气,又给了烟花行业当头一棒——燃放烟花时,浓浓的白烟和刺激性气味,是大众最直观的感受。

同时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厉行廉政节约风,中纪委2013年下发《关于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的通知,导致烟花行业公务消费直接减少80%以上。

这些背景下,烟花行业很难不进入寒冬。

蒲城烟花经营商在2015年春节前的一次采访中提到,“也就是现在(没人买烟花,清闲),要是放在2010年那会,我都忙得没空理你”。

政策的大刀砍下,蒲城烟花似乎没有任何应对的余地——污染是真的,爆炸死伤人也是真的。走进蒲城造花炮的村子,每个人都能给你讲出一两个做花炮死伤人的故事。

“大撤退”成了蒲城最后的选择。

2013年,蒲城下茬立誓解决烟花爆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问题,制定出台了《蒲城县花炮产业转型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力争用两年时间,大多数花炮企业自行退出,全县烟花爆竹企业保留20家。

从Flag里2012年达到100家标准化烟花企业,到撤退政策中2015年只保留20家,转变巨大。

而这剩余的20家,还要按照省市县安监局的要求,进行厂房、机械等全方位安全化改造。改造费用多则三四百万、少则一二百万,这无疑是对花炮厂的一次大抽血。很多企业负责人表示,改造的钱都是借来的。

这边,大清退大改造,蒲城烟花产业伤筋动骨;那边,政策却明显转弯——“退出高危行业,发展现代农业”——2014年,蒲城花炮企业旁的宣传标语,表明了政府的心态。

同年,蒲城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蒲城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4—2020)》《蒲城酥梨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犹如当年发展烟花产业一般,目标明确、战略清晰。

不可否认的是,烟花产业被蒲城抛弃了。

直到今天,在网上检索“蒲城烟花”,也只能看到“焰火之乡”的辉煌历史,和相关爆炸事故的痛心事件;政府层的动态,也仅停留在对蒲城零星剩余烟花厂的安全排查。

曾经和浏阳平起平坐的蒲城烟花,就这样如同烟花一般,极致绚烂然后陨落。

请关注「野狼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