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推荐的十本书
高晓松推荐的十本书
高晓松推荐的十本书
- 中国部分 -
01《扶桑》严歌苓
《扶桑》是严歌苓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淘金时代发生在美国唐人街的悲惨故事。中国女人扶桑为寻夫跟随大批到海外谋生的劳工来到美国旧金山,为生活所迫,她只能倚门卖笑从事皮肉生意,却也因此与美国少年克里斯产生了一段纠结的爱情。
小说中的年代,美国施行全国性的排华法案,华人受到严重的管理和歧视。作者借助史料的搜查、传奇的情节,从女性视角讲述了这样一个绝妙的故事。
高晓松在讲述美国历史的节目中,向大家推荐了这本书:“推荐大家去看一本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也是严歌苓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之一,荡气回肠,看得我当时泪如雨下。”此外,高晓松也曾推荐过严歌苓的《陆犯焉识》等其他作品。
02《晚学盲言》钱穆
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1930年因发表《刘向、刘歆父子年谱》成名,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教授。钱穆的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高晓松曾说,自己读过三遍《晚学盲言》,并且是钱穆先生的信徒:“我是钱穆先生的信徒,《晚学盲言》都读三遍。接受钱先生大部分观点……包括对明朝专制的批评等等。”
03《鸟,看见我了》阿乙
青年作家阿乙的小说《鸟,看见我了》曾被北岛、罗永浩、王小山、程益中等力荐,作品处处伏笔,丝丝入扣,层层推进。
高晓松也曾在微博推荐过这本书:“适合拍成系列黑色犯罪电影,气氛阴郁,人物拧巴,过目难忘。”
04《逐陆记》曲飞
曲飞所著的《逐陆记》是介绍外国史的系列作品,虽然是外国历史,但作者用“中国化”的写法和视角,使得这部作品能够让中国读者接受和喜爱。
高晓松的阅读涉猎范围很广,其中,历史类读物占据了很重要的部分。他也曾力荐《逐陆记》:“写了四次洲际战争,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等等,商业笔调加上漂亮的历史观,很好看。”
05 《万寿寺》王小波
尽管涉猎无数文学作品,但说起最喜欢的作家,高晓松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名字——王小波。在他看来,王小波是最优秀的白话文作家,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中国作家。
“说他,我有千言万语,但是真到了要讲他的时候,又不知从何说起。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很多人说他是中国的卡夫卡,我看不懂卡夫卡原版,但从翻译作品中还是能感觉到卡夫卡头脑中具有很多突破性的臆想。王小波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
在高晓松看来,王小波营造的是一个世界,你明明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但是你又并没有把它当成寓言或者童话去看待:“每次读王小波都觉得心在飘浮,每次读《万寿寺》都发自内心地充满喜悦——白话文原来可以营造出这样的世界和氛围,还有这样的节奏感。我读其他人的文字时一边看一边揪心:怎么突然就绷不住了?怎么突然落地上了?怎么突然又控制不住飞到天上去了?但是王小波的作品始终让人特别放心。他一定能保持在离地不高不低的地方,既不接地气,不会成为现实主义,但是也不至于神经兮兮,他始终保持着漂亮的速度和轨迹。”
-外国部分-
06《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塞林格是高晓松最爱的美国作家之一,高晓松也曾在节目中多次提到这部“改变美国一代人的作品”,他还曾计划重新翻译这本书:“我准备重新翻译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的版本不让说脏话,但那是改变美国一代人的作品,满篇脏话,我说那我重新翻译一下吧。”
07《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从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到滑铁卢的一分钟,曾决定世界历史的那些瞬间被他记录在笔下,成为“群星闪耀”的永恒记忆,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曾经,高晓松自称很少推荐图书给粉丝,但却强烈推荐了这部《人类群星闪耀时》。
08《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以画家高更为原型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一个遥远的小岛,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小说中的“月亮”和“六便士”,也正是我们熟知的“诗与远方”和“眼前的苟且”。
去年,高晓松曾创作了一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由许巍演唱。当时他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说,歌中所唱的内容,恰如毛姆笔下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目光短视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苟且的时候。我到今天还苟且着。(苟且和远方)这两件事是伴随每个人终生的,月亮和六便士永远伴随你身边,你经常会这样生活,但是你经常抬头看见月亮的时候,你心里还有远方的时候,你才是一个活得完整的人。”
09《搏击俱乐部》帕拉尼克
恰克·帕拉尼克是一位美国小说家和自由记者。他以1996年发表的小说《搏击俱乐部》最为闻名,这部小说获得了各种奖项,并在后来被美国导演大卫·芬奇拍成电影。
曾有观众希望高晓松能在节目中介绍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美国作家,但高晓松却说,自己最爱的其实是塞林格和帕拉尼克:“我喜欢颓腥味。”
10《城堡》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高晓松一代的大学生和文艺青年,都是在卡夫卡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我成长的年代里,如果一个男生连卡夫卡都没看过,是没办法追到女生的。当时文艺青年最占上风,那时还没有什么富二代,也没有什么海天盛筵,文艺青年们经常在户外的草地上聊天、弹琴。聊天一定要聊到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村上春树有一部长篇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可以说我们是在卡夫卡作品的伴随下成长的。”
高晓松说,卡夫卡的书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读一遍,中年读一遍,晚年还应该再读一遍。不同的阶段读卡夫卡,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其实我当时读卡夫卡并没有特别深的感受,就像《城堡》这种小说,冗长极了,我记得看的过程中我睡着了七八次,但还是要坚持着看完,因为是文艺青年就一定要读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