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空中“人海战术”的迷你战斗机-歼12
贯彻空中“人海战术”的迷你战斗机-歼12
歼12是我国自研歼击机的首次尝试,因其体形小巧玲珑,又被称为“小歼”,它由歼6的中单翼改为下单翼,后缘后掠角更小,带来机翼面积的增加,尽管如此,与歼6用同一种发动机的歼12仍可以看作是前者的单发版本。如果说歼8是歼7的双发放大版的话,歼12就是歼6的单发缩小版,之所以与当时世界战机重型化的主流背道而驰,根本原因是航空技术尤其是发动机技术落后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往小了设计飞机还可以扬长避短,跟对手周旋一下,放大的话,说句不好听的,在格斗空战中就是一个靶标而已,这是在导弹虽然出现但不成熟,机炮仍是空战主流武器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
歼12的线条比歼6流畅得多,非常的“迷你”
用小推力级别的涡喷发动机设计单发战机,谈何容易,歼12的空机重量只有3100千克,但飞行员的弹射座椅要承受高速气流的冲击而不散架,重量就轻不了,更不要说抗荷服、头盔以及相关的人机操纵仪表和作动系统了,这些都是必备的支持系统,减重空间十分有限。为此歼12大面积采用了金属蜂窝结构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并用简单的单块式风档,因而歼12只适合身材矮小的飞行员,最后其正常起飞重量为4450千克,也就是说,在正常起飞重量下,油弹只有1300公斤的配额。
白色涂装的歼12有一种空灵之美
歼12装有一台涡喷6乙型喷气发动机,属于轴流式单转子带加力燃烧室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既然是单转子,耗油量和推重比就比较难看,但还是比离心式的涡喷5上了一个档次,涡喷-6乙 是为满足歼-12的需要研制的,推力提高800公斤,加力推力达39.72千牛,增推幅度着实不小,后因歼-12下马,作为其附属品涡喷6乙也一同停止研制。
从歼6的座舱可以体会到歼12减重之难
歼12在正常起飞重量下,全机推重比可达0.91,比歼7都高。这里不光是一个推重比的问题,虽然涡喷6乙的油耗较大,但由于歼12重量的减轻,耗油量也同步下降,它在燃油量远逊于歼6的情况下,却有与后者相差无几的航程,达1385公里,歼6的最大航程才1522公里,虽然如此,歼12仍属于短航程战斗机。
起降距离都控制在500多米,更重要的是歼12具有防尘装置,可在短土跑道上起落,适应能力非常强, 机长只有10.6米,可以装在重型卡车上机动转场,可谓神出鬼没。爬升率堪比早期用TF30发动机的三代机F14,加速和盘旋性能也远胜歼6,最大平飞速度1.5马赫,摆脱了歼6的跨音速扰动,真正具备了实用的超音速性能。
正在爬升的“小歼”
但歼12的缺点也是很眀显的,由于有重量限制,加上其机头进气布局,连个激波锥都没有,歼-12的电子火控设备被最大幅度的压缩了。机上没有机载雷达,导弹的作用就很有限,只能在白天作战,战斗力大受影响。
歼-12在设计上追求机体小、重量轻。歼12本质上是“空中人海”战术思想的产物,其短距起降、维护简单、造价低廉、随时能打、随地能战的设计理念,适合在我国广袤领空中展开游击战,但这种诱敌深入的战略,对制空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
后来我国总体战略的转变使得歼12的存在不合时宜,它虽然未能列装,但却是我国自主研制战斗机的首次尝试,正是通过歼12,我国才步入了自行研制战斗机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