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生活

​说说你不甚知晓的府右街

点击: 来源:快乐生活
摘要:说说你不甚知晓的府右街 翻开北京地图可以看到,府右街南起府右街(北南走向)、北新华街(南北走向)与西长安街(东西走向)交汇形成的“十”字路口,此地又称“六部口”;北

说说你不甚知晓的府右街

翻开北京地图可以看到,府右街南起府右街(北南走向)、北新华街(南北走向)与西长安街(东西走向)交汇形成的“十”字路口,此地又称“六部口”;北至与西安门大街(西东走向)、文津街(东西走向)交汇形成的“丁”字路口。

府右街位置图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筑皇城时,今天府右街南半部一带曾是加工、存储石灰的地方,称作“灰厂”,故府右街南半部的前身是明朝时的灰厂街。

明代陆釴(明朝天顺年间进士,授翰林编修,官至太常少卿兼侍读)著《病逸漫记》(载录了明朝弘治年间及以前史事,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可补正史缺略)载:“京师有妖尼,上遣内官汪直出主灰石,孰鞫之后,即以灰厂为西厂。”引文中的“汪直”是明代有名的大太监,同主持东厂的大太监魏忠贤臭名相齐。明朝的宦官机构除东厂外,成化年间还增设了西厂。东厂和西厂都是明朝的特务机构,有秘密捕人、杀人的特权。西厂首任提督是大太监汪直,其权力甚至超过东厂。西厂衙门就设在明朝初期灰厂街上加工、存储石灰的灰厂旧址。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不久胜利成果即被袁世凯窃取。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十月十日,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其总统府设在中南海。

明清时期,府右街北半部是皇城西苑的一部分,南半部是皇城西侧围墙外的灰厂街,即灰厂街并不是南北通行的道路。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中南海成为总统府后,便开始从灰厂街向北拆除皇城西墙和建筑,开辟了一条通到西安门内大街(明清时期称谓)的道路,因其位置在总统府右侧而得名“府右街”。

府右街是一条开通刚过百年的道路。今天的府右街路东是中南海西围墙。以灵境胡同东口为界,此墙南半段为朱红色围墙,高一丈八尺,是明清时期旧有皇城西围墙的一部分;而以灵境胡同东口为界以北的围墙则是民国初期重新修建的。

北京市自忠小学分校

北京市自忠小学分校位置图

如今府右街北口路西的府右街一号是北京市自忠小学分校。在开通府右街前,此地原本在皇城地界内,北京市自忠小学分校校址原为永佑庙。

永佑庙原本是一座道观,是清代京都皇城内的皇家敕建城隍庙,建于清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年),奉祀皇城城隍,是皇城内八庙之一。永佑庙坐北朝南,外垣门东向,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是照壁、山门、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殿,殿宇均覆盖黄色琉璃瓦。永佑庙中殿前设有御路,雕有二龙戏珠图案,为五级踏步。现在永佑庙仅存照壁及后殿。

民国后,永佑庙曾改为秀贞女校;新中国成立后,永佑庙改为府右街小学;现由北京市自忠小学分校使用。

北京市自忠小学本校

北京市自忠小学本校位置图

北京市自忠小学本校也在府右街,位于府右街丙二十七号。

府右街丙二十七号原本是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名将张自忠将军的故居。张将军故居坐北朝南,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西院由南北门房、南房、北房和东西厢房组成。东院由南房、东耳房、北房和东西耳房组成。

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三月,张自忠将军的子女遵照父亲遗愿,在张将军故居开办了这所小学,并以将军名字命名为“自忠小学”。

仪亲王府位置图

仪亲王府,全称和硕仪亲王府,曾经位于府右街南口路西。现在的府右街一三七号为仪亲王府旧址。

仪亲王,爱新觉罗·永璇,清朝宗室,乾隆皇帝第八子。清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三月,初封多罗仪郡王;清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年)正月,晋封和硕仪亲王。清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仪亲王八十八岁时卒,谥慎。仪慎亲王永璇长子爱新觉罗·绵志继袭郡王爵,故仪亲王府也称仪郡王府。

仪亲王府前身是明末清初时耿仲明的住宅。清代爱新觉罗·昭梿(清朝宗室,清朝第三位礼亲王)在其编写的《啸亭续录》中说,这里原为清初三大汉人藩王(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仲明)之一耿仲明的住宅,共有房间三百一十四间,规模宏大。耿仲明死后,耿仲明长子耿继茂袭靖南王爵。耿继茂死后,耿继茂长子、耿仲明之孙耿精忠袭靖南王爵。

关于仪亲王府,《西城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有详细描述:“一进院南房三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带前后廊,绘苏式彩画,柱间带雀替,明间开门。东西耳房各五间,过龙脊筒瓦屋面,绘苏式彩画。北侧大殿五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绘苏式彩画。东西配房各三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绘苏式彩画。二进院后罩楼五间,二层楼,硬山调大脊筒瓦顶,绘苏式彩画。东西转角耳房各六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绘苏式彩画。花园部分围墙尚存,二层楼五间,卷棚歇山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叶,我经常去府右街。那时,在府右街北口以南约二、三百米处路西有一家幼儿园,我三弟在此入整托,每逢周六,约下午四、五点钟,我一人或与二弟一同去接三弟回家。一开始是推着四轮双座藤制幼儿车去,后来是推着母亲的二八女士(无大梁)自行车去,因为三弟总想站在自行车脚蹬上让我推着走。当时家住西四,单程大约一点五公里,边走边玩,并不觉得很累。

有时去早了,幼儿园不开门,我自己或是与二弟就在府右街上玩。那时的府右街道路两侧的便道上遍植国槐,树高参天,茂盛成荫,遮天蔽日,尤其是在夏季,清凉而幽静。黄瓦红墙掩映在古槐之中,依然保持着皇城的韵味。

府右街开通之初,在路中段有个南北狭长的街心岛,俗称小岛,岛上有成片的树木,其间还有少许院落和房屋。街心岛东侧的中南海西围墙在此段是向东凹进去的。这个街心岛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叶还能看到。当时运营在德胜门外关厢与虎坊桥之间的十四路公交车途经府右街,其上下行线路到此会分别从街心岛东、西两侧通过,这在北京城是难得一见的景象。

那时最喜欢站在街心岛西北侧的府右街路西向南张望,去看由南面开过来的十四路公交车的红色车身从岛的南端驶入街心岛东侧、隐匿在树丛另一边、而后又从岛的北端驶出的场景,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今天的府右街

一九七八年改造府右街时,街心岛被拆除,中南海西围墙和道路被调直,形成了今天开阔的街貌。道路拓宽加上树木砍伐,昔日府右街树高参天、茂盛成荫、遮天蔽日的景致已然无存,但如今的府右街,依旧是红墙绿树、安静整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