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版的“罗生门”“地狱变”
现实生活版的“罗生门”“地狱变”
说起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Ryunosuke Akutagawa,1892-1927),大家可能更熟知他的《罗生门(竹林中)》。
《罗生门》一书▲
在鲁迅、周作人兄弟的推介下,芥川龙之介开始被国人熟知。
芥川生平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内容专注揭示社会丑恶现象,富于寓意性和思想性。
小说家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通过多个人物视角的描述,展现了一件武士被杀案的始末。
多个人物的叙说使得本案变得扑朔迷离。真相只得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各个当事人倾向美化自己的证词,或者说是无意识地美化自己,在潜意识中抹去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人们尽显利己主义,揭示人性。
《地狱变》一书▲
但这一次,我想谈谈他的另一篇短篇小说——《地狱变》。
没有刻意,只是碰巧入了两本芥川龙之介的书。一本如上图《地狱变》,说实话时间久了倒是将此书和另一本《罗生门》弄混淆。都是些人心鬼怪,鬼怪确实可怕,但人心更让人琢磨不透。芥川龙之介的文字很有画面感,尤其同名短篇“地狱变”一幅色彩绚烂的浮世绘在文章最后呈现于眼前…鬼的狰狞,人的恐怖,蝼蚁之人的走投无路。
“地狱变”中色彩绚烂的浮世绘▲
话分两头,笔者不再分析书中具体故事情节,浮想联翩到现实生活版的“罗生门”“地狱变”。
网络媒体热炒的新闻,自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攻击以来,漫天炮火,以哈双方死伤惨重,被喻为以色列的九一一事件。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各国媒体头版头条对这类恐怖袭击的反应迅速,抨击的立场各自明确,但这次从各国政府首脑措辞谨慎的反应来看,都怀揣着“小算盘”深知这个课题的敏感性,这不是一般的恐怖袭击行动。
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攻击▲
继而世界多个地方因此引发零星的仇恨事件,如美国伊利诺伊州一名71岁犹太老房东刺死来自巴勒斯坦的六岁小童和重伤他的母亲。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发生致命枪击,两名瑞典公民死亡、一人受伤,自称是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成员通过网上视频表示负责。像这类双方同情者冤冤相报的事件防不胜防,各国都加强内部保安,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事故,预防潜在可能的恐怖袭击。
哈马斯实施空中打击▲
以色列遭袭击后以牙还牙,加沙地带被停水停电,生活必需品来源被切断,埃及的人道援助通道被封锁。
加沙平民百姓苦不堪言之际,一家医院被炸,数百人伤亡,以色列随即撇清关系,说是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一次的发射失败,伤了自己;哈马斯以及阿拉伯世界把惨祸归咎于以色列的报复行动,以色列的立场则获得美国总统拜登的支持。
平民军人对峙▲
这十多天的人间悲剧,让笔者想起前文提到的日本20世纪初的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两篇经典短篇小说《地狱变》与《罗生门》。
以色列在加沙这块内飞地周围建造了一堵由传感器和强化混凝土组成的地下墙和地面围栏。地下墙可防哈马斯挖隧道,围墙则是把加沙境内的200多万巴勒斯坦人当犯人围堵在内,以色列掌控了这里的水电和一切生活所需的供应。如此铜墙铁壁,可比监狱,但对生活其内的人民简直就是地狱。
在《地狱变》书中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画师为了追求艺术的极致,要画出一幅血染的地狱屏风,而不惜牺牲自己美丽的爱女,让她死于烈火中,画家完成惊世之作后也自杀了。以色列如果继续怙恶不悛,不能与邻为善,而与邻为壑,筑高墙,挖陷阱,围堵邻居,傲慢、冷酷到了极致,也等于是以色列政府的一种自杀行为。而加沙医院的惨剧,谁是真正的黑手,也许将成为一个各说各话的“罗生门”。
《地狱变》中画师美丽的爱女▲
日前媒体发表了以色列前外交部长什洛莫的评论《以色列的傲慢遇到克星》
对执政15年的总理内坦亚胡的“破坏性政治魔术”作出严厉批评,指他的狂热政府使得流血事件无可避免。从什洛莫的冷静分析中可以看到,内坦亚胡因自己的傲慢、自大而忽视了正在加沙地带“卧薪尝胆”的激进组织哈马斯。哈马斯过去几年故作低姿态,跟另一个激进组织“伊斯兰圣战组织”保持距离,现在突然一记“吕奉先乘夜袭徐郡”——攻其无备,一举粉碎了以色列在加沙边境建立的不可摧毁的防御,叫世人震惊。
加沙地带就是人间地狱,以色列人与地狱为邻,而且这地狱还是自己打造的,还快乐得起来吗?地狱之门一天不关闭,以后就会有更多的“地狱变”,地狱之火终将烧到他们身上。当冲突双方心中充满怨毒之情,仇恨不断累积,彼此都会失去理智,都不愿意听到不利于自己的真相,也就会出现更多的“罗生门”事件混淆世人耳目。
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
舆论场上,一方是遭受数十年来最严重恐袭后的正当自卫反击,另一方则是数十年新仇旧恨淤积,双方都觉得自己师出有名。
政治环境方面,则是近年来全球大国对于中东事务的缺席或退缩,让右翼势力抬头,加剧了巴以双方的冲突,才导致如今的战火重燃,民不聊生。哈马斯的领导人在多哈、贝鲁特指点江山,利库德集团巨头在特拉维夫运筹帷幄,最后牺牲的却都只是两地前线的无辜百姓。那些本该在全球事务中起到领导责任,管控区域分歧、争取和平、避免战争的那些“地球村”大国到哪去了?
划过夜空的导弹▲
过去的一周,我们看到中、美、欧(盟)、俄等都在多方奔走,但关注的都各有不同。
美国学者金马奇(Michael Kimmage)和诺特(Hanna Notte)日前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指出,正因美、中、欧、俄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让大国竞争的框架出现“微妙的变化”,彼此相互竞争,同时又互相依赖,既无法全心全意地对抗,也无法一心一意地合作。
这种分心让区域性的权力真空增多,在非洲、巴尔干、中东和南高加索,一些曾经沉寂的旧冲突,正在重新点燃成新的危机。区域国家和组织越来越大胆地展现自己,而大国只能无助地旁观。在未来的几个月里,中东各个势力都会期待某个大国出来主导局势走向。但他们可能会发现,美中欧俄在这次危机面前都会显得力不从心。
战争的变数继续增加▲
今天加沙人民的处境,对西方民主和人道主义都是极大的讽刺。
日前拜登亲自去以色列,可能是想劝内塔尼亚胡冷静点,别把事情搞得太难看,一旦中东爆发战争,美军被迫参战,将会彻底终结拜登2024年寻求连任的可能。
你看啊,拜登这次其实是去劝和的,还有之前他推动沙特、以色列建交,也是在劝和,结果他刚表露出斡旋的意思,地区局势就再次升级。我们忍不住想问,为什么美国越是插手,中东就越乱?
加沙地带▲
想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谈到美国的中东政策。
我们都知道,近几届美国政府在中东,执行的是“退出战略”,背后的原因是,随着东方大国的力量不断崛起,当美国想集中更多精力到亚太地区,又无法拿出更多额外精力时,只能抽掉欧洲、中东,或其他地区的精力,实现战略重组。
但俄乌战事突然爆发,打乱了这个进程,美国在欧洲抽不开身,只能在中东想办法。这就是为什么拜登上台后,没有推翻特朗普的中东策略,而是延续了“退出”的做法,但如何在退出的同时,仍能保住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这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美国对于中东的计划,是既要中东成为一个稳定的能源供给点,又不能让其他势力“渗透”,凡事还要听美国指挥。一个“罗生门”接着一个“罗生门”。也够山姆大叔忙乎的!
山姆大叔▲
这个世界真应了芥川龙之介所说:人如果不“自私”,就无法活下去,哪里有软弱,哪里就有谎言。人生,远比地狱更像地狱。
《罗生门》——佚名
海上正降雨
大地已放晴
世界像是发生了什么
又像是没有发生
所以永远的沉默
不等于沉默永远
而此刻的喧嚣
也只能停留在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