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生活

​杨镐-朝鲜的英雄,大明的罪将

点击: 来源:快乐生活
摘要:杨镐-朝鲜的英雄,大明的罪将 这两天咱们一直在聊晚明,从万历三大征一直到己巳之变,大明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坐着滑梯往下出溜,而且这两天曝光率比较高的除了袁崇焕,孙承宗,

杨镐-朝鲜的英雄,大明的罪将

这两天咱们一直在聊晚明,从万历三大征一直到己巳之变,大明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坐着滑梯往下出溜,而且这两天曝光率比较高的除了袁崇焕,孙承宗,李如松之外,还有一个人也经常被提到,就是昨天我说的那个“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杨镐,您别看在萨尔浒之战中,他指挥的四路大军让后金打了个稀里哗啦,自己也被人称为明末的罪将,但是在朝鲜,杨镐的画像却被奉于宣武祠,为了崇祀杨镐,朝鲜可以说是千方百计,煞费苦心,杨镐在当时朝鲜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当的高,那他到底是英雄还是罪将呢?今天令狐就跟大伙来聊一聊。

杨镐,出生年月不详,字京甫,号风筠,是河南商丘人,万历八年,考中进士,被委以南昌知县,后来又升为山东参议,负责防守辽海道,万历二十四年,日本攻打朝鲜,次年,杨镐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负责经略援朝军务,万历二十六年正月,明军在蔚山大败,杨镐因为隐瞒败讯不报,还谎报军功,被万历罢了职,被天津巡抚万世德取而代之。

万历四十七年,杨镐被启用为兵部右侍郎,率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四路大军直击后金,结果在萨尔浒遇伏,全军覆没,明军损失四万余人,御史杨鹤,就是杨嗣昌他爹,劾奏杨镐,杨镐因此下狱,大明以兵部侍郎熊廷弼代替杨镐,出任经略,崇祯二年,被处决。

文官掌兵符在大明好像应该是从于谦开的头,到后面的王阳明的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所以到了杨镐这里感觉也不应该有什么问题,而且他还和大帅董一元,在雪夜中翻越墨山,袭击蒙古炒花部的营帐,并且大获全胜,所以大家感觉杨镐应该是会打仗的,但就是这种错觉才导致了后来的大败。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看,不难看出杨镐的功劳基本上在屯田、治军、应付入境抢劫之类的事情上,所以可以说他是一个在边境上比较有能力的民政官员,比较擅长后勤工作,就像今天我们重新分析诸葛亮一样,诸葛武侯对于内政和管理方面很精通,但是军事指挥作战能力并没有小说里写得那么夸张,咱们回头再看杨镐负责的两次大规模战役,一个在朝鲜,一个在辽东,一次是攻城,一次是野战,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可以充分说明,老杨根本没有组织大规模军团作战的能力。

咱先说杨镐在朝鲜栽的跟头,蔚山之战,老杨亲临一线,指挥不利,害的明军功败垂成,未能歼灭日军加藤清正部,引得朝廷震怒,杨镐遭到弹劾撤职,狼狈离开朝鲜,都惨成这样了,朝鲜人为啥还把他当成英雄呢?想要知道原因,咱们要把时间再往前倒,回到万历二十五年,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的第二阶段。

当时的朝鲜已经被日本打得快散架了,朝鲜国王已经吓得尿裤,准备要往鸭绿江这边跑了,结果杨镐把他一把给拽了回来,面对已经吓得惊慌失措的朝鲜国王和他的臣子们,杨镐不动如山,让人把朝鲜的军队、器械和粮草的数目,以及他需要知道的,快速报给他,倘若报错,可别怪杨某人手下无情,杨镐此时犹如天神下凡一般,一下成了这个朝鲜君臣们的定心丸,接着他与大将麻贵,以宣大铁骑为核心,组织了稷山之战,痛击黑田长政,把五万日军打了个落荒而逃,这也就是为什么朝鲜人这么感谢他的原因,可是重要的一点,大伙一定要注意,这一仗军事上靠的是麻贵,解生,杨镐充当的最多也就是政委的角色,包括后来的评价,“是役立功人物,又应以经理杨镐为第一。真个是劳苦功高!”

相比后来的蔚山之战,杨镐表现得为什么反差这么大?理由很多,令狐慢慢地梳理一下,首先,作为大明臣子,临危受命,杨镐的人品可以算是业界良心了,以他的能力,战争年代做后勤管理,调动士气,做思想工作,完全可以胜任,但要是挺身上前线,指挥千军万马,他的能力完全不够,后勤工作优秀的杨镐,实在不是一线打仗的料,正确的人如果放错了位置,那后果可是会严重,萨尔浒之战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杨镐从朝鲜回来,如果老老实实地待着,即使不能成为一代名臣,流芳千古,也不至于落得今天万人指责的地步,可是他为什么非要去萨尔浒呢?其实就这个问题,内因外因都有。

内因不用说了,杨镐打算证明一下自己不是不会打仗的人,而且他与内阁关系不错,所以也能有人推荐他,再加上他和李家的关系,沒有人能比得上,毕竟这一战是在李家的主场打;再说外因,论资历年份,论党派推荐,还有朝廷商议的平衡,杨镐怎么说也打过好几次仗,所以综合来说,让他去,能让各党派都接受,其实不止是杨镐,包括后来的袁应泰、王化贞都是这样被推上前线。

萨尔浒失败的屎盆子确实不能全扣在杨镐的头上,其实从出兵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当时天落陨星,发生地震,许多人觉得这是失败的征兆,可是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却认为部队驻久了,粮饷缺乏,就天天传发红旗,催杨镐进兵,杨镐没辙,只能听话照办。

杨镐的“分进合击”的战术在军事应用上很常见,像东晋末年,南朝的刘裕在灭后秦之战中就是兵分六路,其中三路打到关中外围,后秦大军选择集中兵力,分两路出击,结果被晋军拖住,第三路则趁机猛攻长安,后秦军队不得不放弃进攻,回兵防守。而这边晋军则乘势追击。最终大胜,我估计杨镐理想中的萨尔浒之战应该就是这样的,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分进合击的优点很突出,但缺点也很明显,一就是兵力分散,二就是指挥协同困难,这个战术需要各路军队完美地配合,严格地按照计划实行每一步,这一战明军的实际数量与后金相比并没有占什么绝对优势,而且此时建州女真的战斗力已经不再是成化年间的水平,明军也不再是朱老四那时的明军了,这四路大军,协同不到,杜松部贪功冒进,结果一天之内就被全歼,再有明军在信息传递这方面,做得简直不要太差,西、北两路大军都被歼灭了,东路军居然一点不知情,还埋着头按计划前进,结果刘大刀战死沙场,南路的李如柏听到败报后,没有加速进兵去夺占赫图阿拉,反而火速撤兵,比起他哥,真的是差的太远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杨镐等来的不是捷报,反而是多路明军覆灭的消息,一个过于想证明自己的文臣,被提拔到了他自己所不能胜任的位置上,去对付当时与大明最为势均力敌的对手,他的失败其实在他出征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在不恰当的时刻处于不恰当的位置,这是杨镐的悲哀,这实在也很难说幸还是不幸。

萨尔浒大败后,万历虽然治了杨镐的罪,却没有杀他,整个天启一朝也没有杀他,直到崇祯二年,杨镐才被拖了出来,在东林党的一片谴责声中,被砍了脑袋,当朝鲜的大臣们知道杨镐被杀的消息后,在朝堂上大声嚎叫哭泣,最后还建了祠堂祭拜他,我不知九泉之下的杨镐看到这一幕,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