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AI领域跨不过的“坎”-恐怖谷效应
一个AI领域跨不过的“坎”-恐怖谷效应
“人类的恐惧,源于未知!”
1969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在做了详细的社会调查后,做出了这样一个关于仿生机器人的阐释:
“当机器人与人类相像超过95%的时候,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都相当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直至到了一个特定程度,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之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让整个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让人有面对行尸走肉的感觉。人形玩具或机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们越有好感,但当超过一个临界点时,这种好感度会突然降低,越像人越反感恐惧,直至谷底,称之为恐怖谷。可是,当机器人的外表和动作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亦会变回正面,贴近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恐怖谷效应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关于“恐怖谷”这个名词首次被提出是在1909年。并于1919年弗洛伊德1919年的论文《恐怖谷》中被阐述。
何为“恐怖谷”?
根据森昌弘的描述,他的团队做出了这样一份分析图:
这个函数图像就像是一个山谷,当处于谷底时,人们的好感度最低,所以人们称之为“恐怖谷”
简单来讲,要是一个实体“非常拟人”,那它的非类人特征就会成为显眼的部分,在人类观察者眼中产生一种古怪的感觉。也许正因为如此,许多机器人专家在制造机器人时,都尽量避免“机器人”外表太过人格化,以求避免跌入“恐怖谷陷阱”。
恐怖谷效应的产生原因
关于恐怖谷效应的产生原因,业界内一直众说纷纭,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不能分辨高仿真形态下的真伪所带来的恐惧感。
如果一个机器人和人类的差距很大,仿真度很低,因为知道这只是个机器人,所以人们当然不会害怕。但是,当仿真度高到一定程度,甚至能够以假乱真的时候,人们很难确定眼前的真假,把真人当假人,把假人当真人,无论那一种情况都够吓人的。此外,这种情况还会勾出人们潜意识中威胁感。和人类如此相似却非人类,会让人觉得会遭到潜在的威胁。
图中,左边的女子是一位仿生机器人
2.和病患尸体的畸形相似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许多类人机器人都会存在感官上的瑕疵,比如和某些病患者或尸体跟上有畸形的相似,引发观察者的惊慌和恐惧心里。通常情况下,这种反应在机器人的情况上会比尸体会更糟,因为人们很容易就能明白自己对尸体厌恶感觉的原因,却无法清楚了解自己为何对机器人产生这种厌恶,因为视觉上我们直到这是一个机器人,但是不一定从心里就认可自身对其某些特征厌恶的事实。除此之外,畸形还包括疾病的行为特征、神经学上的状态甚或精神上的机能障碍,这同样会唤起观察者严重的负面情绪。
3.进化心理学
恐怖谷效应还有一种解释:当前,除了情感,处于恐怖谷的实体在很多方面都和人类十分相像,甚至被视为人类物种的一员。根据进化心理学的理论,经过数百万年的物竞天择,没有被大自然淘汰的现存人类脑部中有一种逻辑偏袒性,提供一种高度能力去感应并且排斥那些反映遗传性疾病或缺乏健康的整体外表上微观或宏观人类畸型。因此无意地(也可以有意地,假如观察者明确地对此作出思考),那些反常的类人实体在人类基因库中会有的潜在冲击,同样会响起观察者的警告。这解释了为什么人类总很难觉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类人实体十分有魅力。
关于“恐怖谷”的反对声音
从上个世纪以来,关于恐怖谷效应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息过,这些年来随着AI等技术的发展,愈演愈烈。抗议者将问题聚焦在以下两点:
1.由于对人的视觉产生恐惧,导致人可能会出现消极情绪。
2.对科技的不完善所导致的不安全因素。
部分机械人设计者对恐怖谷理论嗤之以鼻,认为森昌弘图表中最右边的部分毫无逻辑可言,他们认为,以二十一世纪初的技术,只能做到拟人性不高的机械人,真正意义上的超级智能根本是天方夜谭。曾制作过女友机械仿生头颅,美国机械人研究者大卫·汉森表示,恐怖谷的概念“完完全全地是一个伪科学,人们却把他当做科学来看待”。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人类-机械人互动研究者Sara Kiesler也质疑恐怖谷的科学地位。
一些社会学家也认为,人类对仿生机器人的恐惧并不奇怪,在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时也会出现,结识之后的感觉会低于初始。恐怖谷理论曲线是人与非己物体接触时产生的必然曲线。该理论并非只限于人与机械人之间,所以该理论的主体不该是“机械人”,而是“人”。这个观点认为“恐怖谷”是最容易触动人脑中或者说是“智人”脑中远古的基因中刻下的“死亡”的概念,“恐怖谷”的基因早在几百万年前就已经深深植根在我们祖先的体内了。
现如今,人类的科技水平已经得到了突破式的进步,但是,除了科技自身,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伦理,道德,人文,这些就像是人类文明的车轨,科学技术这辆列车必须行驶在轨道上,一旦脱轨便是车毁人亡。
就拿仿生机器人来说,个人认为如何处理好机器和人类的关系,改变大众对其的部分错误认知,远比闷头单方面去研发智能机器人要重要的多。因为对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讲,我们更需要的不是去搞清楚某项技术有多先进,而是说这项技术会为我们带来什么,会不会影响到日常生活,一味的强调技术认知显然太过片面化。
站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技术爆炸的时代,人类确实需要暂缓脚步,好好思考一下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