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书院
中国四大书院
“四大书院”指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一、应天书院
又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
书院内主要景点有: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
历史变迁:
1、五代后晋
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936年—947年)。唐朝覆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应天府书院由此而生。
2、两宋元朝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真宗因宋太祖赵匡胤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遂将宋朝龙兴之地宋州(今河南商丘)升州为府,称应天府。
3、明朝时期
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知州杨泰有在旧城北筑新城。同年,知州周冕继修,始告竣工,归德府迁入新城(今商丘古城),应天书院也随迁往城内(今中山东二街路北的归德府学堂和文庙旧址一带)。
4、二十一世纪
应天府书院纪念邮票
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
二、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并先后恢复重建设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建筑原貌,清代书院中的园林和书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复。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三、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
白鹿书院建筑群 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白鹿洞书院为五组院落中第三组,位于棂星门院东,紫阳书院西。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方位格局上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白鹿洞书院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等建筑景点。
1988年1月13日,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白鹿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学府,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宋景祜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
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列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
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
五代后唐清泰年间(934~936年),进士庞士曾在嵩阳观聚众讲学;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世宗柴荣改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
宋初,又更名为太室书院。北宋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御赐“太室书院”匾额。宋景祜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曾在此聚从讲学,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海等也在此讲过学。
金、元至明代中期,嵩阳书院讲学活动处于低潮。
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嵩阳书院改名承天宫。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嵩阳书院又改名为嵩阳宫。
清顺治五年(1648年),河南巡抚王日藻捐俸银而建藏书楼。
嵩阳书院内建筑古朴大方,雅致不俗,青砖灰瓦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除道统祠为卷棚歇山顶外,其他建筑均为卷棚硬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