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奇女子:郑毓秀
民国奇女子:郑毓秀
清末民初,中国大地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变革。在这个乱世出豪杰的时代,不仅男人中英雄迭出,女人中也不乏巾帼不让须眉之辈。传奇女杰郑毓秀正是那个时代奇女子中的翘楚,她包揽了中国女性中的多个“第一”:近代中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律师,第一位省级女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院长,第一位外交女特使,还是第一位把妇女婚姻自主权利写进法律条文之中的立法委员。通观郑毓秀的一生,可说是时时刻刻在创造传奇……
郑毓秀
叛逆少年
1891年,郑毓秀出生在广东的一个封建官吏家庭。祖父郑姚是个长袖善舞的商人,家中资产颇丰。父亲郑文治,在清政府户部任官,后弃官经商。郑毓秀是郑文治最小的女儿,因在女孩中排行第二,人称郑二小姐。郑毓秀的母亲出身大家闺秀,但长期受父亲冷落,婚姻并不幸福,可她对郑毓秀的教育却非常严格。母亲的才学和遭遇深深地影响了郑毓秀,使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叛逆、有主见、正直的性格。
郑毓秀五六岁的时候,裹脚之风犹存,郑毓秀的祖母也按照规矩让郑毓秀裹脚。谁知郑毓秀在裹脚的第一天就把裹脚布拆掉了。第三天,当佣人又帮她把裹脚布缠上时,郑毓秀在学堂里乱蹬乱踢、大叫大喊,直到祖母出现。她看着祖母勇敢地说:“我绝不裹脚,嫁不出去也不裹!”
反抗缠足只是郑毓秀叛逆的开始,长到十三岁,初涉人事的她又做了件在当时看来骇人听闻的事情。当她听说祖母在她年幼时就把她许配给两广总督的儿子后,竟亲自提笔写信给男方,要求解除这个没有自由的封建婚姻。退婚成功后的郑毓秀下决心离家出走,进人美国教会办的一所中西女校读书。
革命女侠, 刺杀袁世凯
1907年,郑毓秀随姐姐东渡扶桑。在日本期间,她接受了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熏陶,认识到要救国只有反清。此后,经廖仲介绍,她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当时年仅15岁。
1908年,光绪与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孙中山敏锐地觉察到‘火心必大动,时局可为”。此时,郑毓秀所在的“京津同盟会”在李石曾的领导下,也开始了革命行动,并成立了“敢死队’,以暗杀清廷要员为目标。而身为“敢死队’中的一员,郑毓秀除了为革命党人秘密运送军火、传递情报以外,还参加了两次著名的刺杀活动。
郑毓秀第一个刺杀的目标,就是后来成为民国总统又复辟为皇帝的袁世凯。 当 时辛亥革命爆发, 全国反清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引 起清政府的极大恐慌, 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负责镇压革命党人活动。 于是, 袁世凯就成为革命党人首要的刺杀目标。为了能够成功杀死袁世凯,郑毓秀等革命党人事先安排志士分成几组, 准备在预定地点向袁世凯投掷炸弹。 1912年 1月15日 ,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 郑毓秀突然接到同盟会驻北京支部的紧急命令, 放弃刺杀袁世凯的行动。因为最新情况表明, 真正阻碍南北议和的是良弼为首的宗社党,而不是袁世凯。 郑毓秀连夜行动通知战友, 但部分未接到通知的战友已经开始按原计划实施刺杀行动, 郑毓秀无奈之下也只好赶去现场。由于计划有变, 刺杀以失败告终, 参与行动的有十余人被捕。郑毓秀凭借自己的才智, 巧妙躲过了追捕,又通过当 记者的外国友人, 以他们的名义将其中 7 名战友保释出狱。后来在制定行刺良弼的计划时, 郑毓秀吸取了此次教训。由于事先准备充足, 这次行动终于成功。
“ 以玫瑰为枪”
郑毓秀的刺杀行为激怒了袁世凯。1914年,袁世凯决定要暗杀郑毓秀,郑毓秀被迫出国避难。那时,活跃了几年的郑毓秀突然发觉,一个人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只有具备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才能有真正的用武之地。于是,她选择去法国留学。到法国后,郑毓秀进人了法国巴黎大学的前身索邦大学学习。学习期间,她依旧频繁出入社交界,是巴黎华人女性的杰出代表。
经过三年的刻苦攻读,郑毓秀于191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巴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并且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求学期间,她加人了法国法律协会,是该学会的第一位中国人。郑毓秀不但聪明好学、为人热情,且性格温和、风度优雅、能言善辩,会说一口流利的法语。法国大学成立中法协会时,郑毓秀登台演说,面对数千听众,她用慷慨激昂的语气宣扬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以及爱和平、重信义的传统美德,使听众耳目一新。郑毓秀也因此闻名巴黎。
1919年,郑毓秀缔造了著名的“玫瑰枝事件”。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出席了和会。郑毓秀因精通英、法两语,被任命为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成员,担任联络和翻译工作。在西方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由于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约的压力很大.北京政府便把签字与否的责任推给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团团长、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证祥就在巴黎和会签字的前一天晚上,30。多名留法学生和华工包围了中国首席代表陆征祥的下榻地.要求他不要在和约上签字。见此情景,郑毓秀急中生智,在花园里折了根玫瑰枝藏在衣袖里,顶住从陆征祥的下榻地出来的中国驻法使馆参赞岳昭,声色俱厉地对他说:“要是签字,我这支枪可不会放过你们。”岳昭邹寸听了吓出一身冷汗,只得再次回去与陆征祥商议,终干决定拒绝签字,保留了中国政府收回山东的权利。后来,郑毓秀将这根玫瑰枝带回祖国,在家中客厅里悬挂多年。
1924年,品学兼优的郑毓秀取得了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
载誉归国,成为民国第一女律师
1926年,郑毓秀回国,她在法国的同学、同为法学博士的魏道明劝她在上海联手开办律师事务所。然而那时的郑毓秀要做律师仍有很大的阻碍,因为1915年司法部公布的《修正律师暂行章程》第二条规定:律师应为“中华民国之满二十岁以上之男子”。为此,郑毓秀仔细研究了上海的司法制度,发现女性虽然不能在国际混合法庭和中国法庭充当律师,但作为一名取得法国律师牌照的中国人,她可以在法国租界的法庭出现。于是郑毓秀与魏道明一起在法租界开办了“魏郑联合律师事务所”,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律师。
1926年,魏郑联合律师事务所在上海法租界正式开业,郑毓秀负责有关妇女诉讼代理,而另一些诉讼则由魏道明代理。渐渐地,郑魏两大律师成为了上海上流社会的热点人物。而在彼此的合作中,魏道明与郑毓秀也愈发惺惺相惜、情投意合,最终结为伉俪。
1927年,郑毓秀历任海市判厅厅长、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江苏政治委员会委员、江苏地方检察厅厅长、上海临时法院院长等职;1928年,郑毓秀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出任国民党立法委员、建设委员会委员;1929年1月,郑毓秀和傅秉常等人组成民法起草委员会郑毓秀浏览了大量的欧美相关法律,汲取各国法律之精华,并结合中国国情,草拟了这部民法典。她本着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中‘火生而自由平等”的理念,促使民法规定未婚、已婚女子,与男子同享平等的继承权,并承认夫妻波此有继承遗产的权利;同时规定家庭中未婚成年女子有权签订或废止婿姻契约;已婚妇女有权保留自己的姓氏,可不冠夫姓等。这部民法草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见证了郑毓秀努力维护女权的历史。
1942年,魏道明接替胡适任驻美大使,郑毓秀成为大使夫人,协助丈夫开展外交工作次年,郑毓秀陪同宋美龄访美,赢得罗斯福总统夫人的称赞:“具有政治头脑,不同于历任中国大使夫人。” 1947年魏道明改任台湾省主席.郑毓秀随夫赴台北由于魏道明非蒋介石嫡系,1948年陈诚取代魏道明任台湾省主席,郑毓秀夫妇从此淡出政治舞台。
落寞的晚年
脱离波橘云诡的政治中心后,郑毓秀夫妇曾一度困顿迷茫。为求安身立命,她们前往距离离中国万里之遥的巴西,从事商业活动。但由于经营不善,外加人脉生疏,郑毓秀夫妇在巴西逗留数年后又复返美国,过着旅居生活。此刻的郑氏夫妇, 欲返中国大陆不能,想回台湾, 蒋介石又缓发他们的通行证。 漂泊异乡的郑毓秀,痛感英雄落魄而无用武之地,只好终日聚集朋友搓麻将、叙故旧、忆往昔,消磨时日 。 1954年,郑毓秀左臂病发, 现癌变,被迫切除左臂, 这对一世英名的郑毓秀来说, 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客居他乡、倍感落寞的郑毓秀晚年疾病缠身,度日如年,于1959年12月12日 病逝于美国洛杉矶,终年68岁。夫妇俩晚年漂泊异乡,无论走到哪里,郑毓秀都随身携带着那根法国的玫瑰枝。早已干枯的枝干,被她镶进画框里,悬挂在客厅的墙上,一直到她逝世。有人说, 这个在上流社会浮浮沉沉的民国女子,仍然在怀念那个“以玫瑰为枪”的历史瞬间 和那些早已逝去的快意恩仇的时光。
郑毓秀一生先后著有《国际联盟概况》《中国比较宪法论》等书,其中《中国比较宪法论》为郑毓秀的博士论文,将中国宪法与外国宪法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学术创新价值。而《国际联盟概况》一书.则是最早向国内介绍厂国际联盟情况的专书。